“再向前就是永昭陵的南神门了,也就是陵寝的正门”
曹七七指了指前方那座气派的宏伟建筑:
“这是由两道三出阙的阙台与门楼组成的门户,标准的帝王水准”
曹七七指着面前的门道:
“这座门也叫作朱雀门,永昭陵总共拥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户”
“宋代陵阙非常发达,在陵制完备的帝陵共有六组三出阙建筑,除四门外设置三出阙以外,朱雀门外的乳台、鹊台也各设置一组三出阙建筑。”
“在永昭陵西北神道相连的就是皇后神道,在皇后陵后方便是下宫。”
这时候忽然有水友问道:
“话说,小萝莉,你说了这么多死人的事情,那古代生孩子怎么说呢?有什么礼制吗?”
“生孩子?”
这位网友脑回路之大,曹七七呆了一下才缓过神:
“古代生孩子之前,有【乞子礼仪】,名为:高禖(mei)之祭”
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,
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,
金代高禖祭青帝,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,台下设高禖神位。
清代无高禖之祭,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“换索”仪式。
诞生礼还包括“三朝”“满月”“百日”“周岁”等。
“高禖是神马?”
大部分水友真心不知道。
“对不起,我常常因为不够沙雕无法与主播沟通”
“别害羞,我常常因为不能跟小萝莉一起撒尿而羞愧”
曹七七:........
你妹。
“高禖,古帝王求子所祭之神。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。其祠在郊,故称“郊禖”。为古代五礼中吉礼种类中之一”
《毛传》云:“弗,去也,去无子,求有子,古者必立郊禖焉。玄鸟至之日,以太牢祠于郊禖,天子亲往,后妃率九嫔御。乃礼天子所御,带以弓韣,授以弓矢,于郊禖之前。”
禖同媒。
最初形象属女性,而且是成年女性,具有孕育状。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,还与婴儿连在一起。
在上巳节活动中,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。
根据相关记载:
高禖,即为句芒。句读为勾。
在汉之前,关于句芒的记载主要有如下一些:
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:“东方句芒,鸟身人面,乘两龙。”郭璞注:“木神也,方面素服。”
《尚书大传·鸿范》:“东方之极,自碣石东至日出扶木之野,帝太白皋、神句芒司之。”
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,由几种礼仪组成。
婴儿诞生,有诞生礼;三日后,有三朝礼;出生一月,为满月礼;出生百天,行百日礼;一周岁时,行周岁礼。
诞生礼
①男弄璋、女弄瓦:
《诗经·小雅·斯干》曰:“乃生男子,载寝之床。载衣之裳,载弄之璋。”“乃生女子,载寝之地。载衣之裼,载弄之瓦。”
意思是说,如果生了男孩,就让他睡在床上,给他穿华美的衣服,给他玩白玉璋;如果生的是女孩,就让她睡在地上,把她包在襁褓里,给她陶制的纺锤玩。重男轻女、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。
②男悬弓、女悬帨
“子生。男子设弧于门左,女子设帨于门右。”(《礼记·内则》)
若生的是男孩,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;若是女孩,则在侧室门右悬帨。帨,音“睡”,是女子所用的佩巾。周礼昏礼中,女子出嫁,母亲也要亲自为女儿系结佩巾。
显然,弓与帨,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。
③名子
孩子出生后,大人为其取名,称为“名子”。
④报喜
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,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。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。
2 三朝礼
是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,主要风俗有:
①射天地四方
“故男子生,桑弧蓬矢,以射天地四方。天地四方者,男子之所有事也。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,然后敢用谷也,饭食之谓也。”(《礼记·射义》)
男孩出生三天以后,父母抱其出外,用弓箭射天地四方。很明显,这是期待男孩长大后志向高远。对女孩子,则不行此礼。
②接子
婴儿出生三天后可以抱出来,俗称“接子”,俗规,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,天子的太子要太牢(即三牲皆备)行礼,大夫的长子用少牢,士长的长子用一猪,庶人的长子用一猪。
(旧时祭礼的牺牲﹐牛﹑羊﹑豕俱用叫太牢﹐只用羊﹑豕二牲叫少牢。)
(古代祭祀燕烹用羊、豕各一者,叫做“少牢”。少牢是诸侯、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。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“太牢“。)
③洗三
又叫“洗三朝”、“洗儿”等。
据记载,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现,宋代已很流行。这是婴儿出生三日后举行的洗浴仪式。各地做法不尽相同,但基本过程大同小异:用艾熬水,给小孩洗澡。前来祝贺的亲友拿银钱、喜果之类的东西,往洗澡盆里搁,叫作“添盆”。洗婆根据亲友所投物品不同,口念不同的吉祥话。如,若搁枣儿、栗子,就说“早立子儿”;若搁莲子,就说“连生贵子”,等等。洗完后,有的还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,取聪(葱)明伶俐之意。洗三时,亲朋好友纷纷以红包贺礼,主人则以糕点等款待,并留亲友吃“洗三面”。
洗后,还有一项重要仪式,称为:落脐炙囟。即去掉新生儿的脐带残余,并敷以明矾,熏炙婴儿的囟顶,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了孕期,正式进入婴儿阶段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